主题论坛|杨芙清:服务国家战略,构筑创新高地


image.png

2021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正式成立,杨芙清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并在成立大会上致辞。1024是计算机领域具有独特意义的一个数字,在这样一个独特日子成立的北大计算机学院犹如一次系统升级,是北大面向新科技革命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以利于“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重大学科布局。计算机学院落户昌平新校区,也是北大重大空间布局的关键一步。杨芙清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重点规划计算机学科的历史背景和北大计算机学科应运而生、服务国家、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最后对新生的计算机学院提出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方面的殷切期望。

作为计算机系最年长的教师,我今天在这想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回顾过去,第二个是展望未来。

一  面向国家需求,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应运而生,应需而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一批批年轻人,怀着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艰苦的环境中,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完成国家急需的任务,并创建学科,培养人才,以自立自强的精神,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建设和发展计算机学科之路。这也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历程。作为半个世纪历程的亲历者,利用这个机会,我想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科学技术发展首当其冲,而人才是关键。1956年,周总理领导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要重点发展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学。北京大学紧跟中央部署。1955年,数力系就提前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做好理论基础准备;1956年,黄昆和谢希德等一批老科学家汇聚北京大学物理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1959年,在无线电电子学系建立了计算机专业,正式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北京大学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后来成立的计算机科技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渊源。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由于西方的技术封锁,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国家迫切需要一台大型计算机,处理地质勘探获得的海量数据,以及其他领域中的科学计算问题。1969年12月,国务院向北京大学下达了研制每秒运算100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面对国家的急需,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北京无线电厂(738厂)、石油部物探局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研制团队,在北大200号(昌平园区)进行150机的研制。一批年轻教师、留校学生和738厂、物探局的年轻工程技术人员,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的情况下,凭着为党争光、为国争气的信念,凭着掌握的基础知识,探索、创新,不怕失败,日夜奋战,终于在1973年宣告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大型多道运行操作系统等软件的研制成功。此后又于197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这是继美、日后世界第三个拥有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国家。这些都是对西方技术封锁的突破,是我国科技发展里程碑式的成果。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三个专业,培养了560名学生,这也使日后成立的计算机系具有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的基础。

image.png

杨芙清(右二)正在指导研究生讨论攻关项目(1985年摄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改革开放政策迎来了一片大好形势。经党委批准,200号这批年轻人,回到燕园,正式成立了计算机科技系,包含有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三个专业,软硬件结合,成了国内唯一拥有此特色的系,这也更符合科技发展的规律。教师们虽都很年轻,但却有一股创新和实干的精神,加上我们的系又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厚实的工程创新实践经历,因此我们自豪地称之为“年轻的老系”。回顾我们这段发展历程,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这句话。

由于我们是从200号回到燕园,除了教师就一无所有了。创业总是会有困难的,这对从200号过来的我们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培养一流的学生,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爱国的情怀,创新的精神,而且还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造诣。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计算机系成立时要解决的第一要务。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系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渠道,送老师们轮流出国进修,既开阔了视野,建立了联系,又提高了水平,师资队伍逐步优化,涌现了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建立了一批新的学术方向,以计算机为例,有基础软件、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图形学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大学是培根铸魂的阶段,更要加强思想教育。一批经过创新实践的教师,从事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夯实了学科的理论基础。引进和培养的新生力量,不断充实教师队伍,课程设置不断更新,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年轻的教师和首届来自基层经过锻炼的学生们一起开创了计算机系的教学相长之旅,他们至今仍怀念这个培养他们成长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大家庭。

image.png

杨芙清(右一)向北京市领导介绍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的各项成绩(1998年摄)

1983年,为了落实科学技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国家做出了发展软件产业的决策,计算机系主持承担了从“六五”至“九五”连续四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软件工程研究和应用实践项目——“青鸟工程”。由北大牵头全国高校、研究所以及相关企业组成国家队,形成了由专家组领导下的大规模、多层次、产学研、老中青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团队,最多时共有22个单位、330多位科技人员参加。青鸟工程不仅针对软件工程化、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环境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发工作,而且引发了中国软件工程思想和技术的启蒙与广泛推广,形成了全国性的软件工程研究热潮,促进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形成。计算机系的老师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和863高科技国家项目。通过为国家需求服务,不仅解决了计算机系发展中的经费,更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1995年,北大计算机系和国防科大、清华一起成为全国第一批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授权单位;2002年,在第二次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获得100% 的支持率,列同行第一。从1978年到2002年,经过25年的发展,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发展成了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image.png

杨芙清(前排右二)正在指导计算机系1978级、1979级的研究生,其中陈钟(前排左一)、陈向群(后排中)后成为计算机系的骨干教师(1985年摄)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北大综合学科优势,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计算机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和信息科学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站到了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引领着信息科学技术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迈向新的高度。

信息学院成立以来,在两个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一个是形成了“厚基础、强复合、宽视野、高素质、高质量”的本科生培养体系。在此期间,开展了拔尖班、图灵班等本科生教育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一流大学必须能培养出一流的本科生,为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提供高质量的生源。再一个是面对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各学科成立了以研究所为主体、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的新模式。面对国家发展需求,信息领域各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前沿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展现了北京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这也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基础。

二  对新成立的计算机学院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并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

北京大学党委又一次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践行总书记指出的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总开关,调整学科布局,以利于“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性成果的重大突破”。计算机学院就是应此使命而诞生。为此,我期望计算机学院成立后,首先要扎根于基础理论研究,弄通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并重视重大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

第二,要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关键是人才,根本在教育。纵观古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人做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但从人到人才不是自然完成的,教育是必经的途径。所以,北大计算机学院要重视高端人才的培养,要在吸引优秀本科生的基础上,培养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的,德才兼备,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创新型研究人才。

image.png

“七五”期间,“青鸟工程”的骨干研发团队在北大俄文楼前合影(第一排左五为杨芙清)(1991年摄)

第三,要大力支持本科生教育,这是学院优质生源的重要来源,也是学院的基本重要任务之一。要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融入本科生教育之中;要造成具有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优秀教师竞相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年轻人的成长,并指出,要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我希望我们计算机学院能成为总书记期望的、发展新工科中信息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学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本文刊载于《北京大学校报》2021年10月25日第1588期第1版《北大研究生教育》第1期(2022年4月)




CLOSE